讲究的中国画(下)交易的讲究
由于近几十年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书画交易畸形发展,以至于破坏了正常书画交易的生态,透支了优良资源,让浮躁亢奋充斥整个画坛,使书画艺术创作者距离正真的艺术大家渐行渐远。从而在社会大环境发生明显的变化的当下,出现书画交易,量价齐跌,让画廊及书画家们在毫无思想准备中,身不由己的跌入大浪淘沙的洪流,痛苦挣扎中不得不让人们重新审视什么是书画交易的正途和应该有的讲究。在此,先简要回顾一下中国书画交易的历史。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就提及有“董伯仁、展子虔、郑法士、杨子华、孙尚之、阎立本、吴道玄屏风一片,价值二万金,次者售一万五千。”这说明中国画交易至少始于唐代,那时已有书画在市场流通了。
书画作为商品,其交易形式不同于普通生活必需品,在古代,书画自由交易是小范围的私人交易,至明清一降,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而变得繁荣起来,但一直到文革以前,书画交易基本上处于社会精英阶层的高端人群,以及有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生活对民间传统文化酷爱的小众。而现代的书画交易,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渐成病态,其中的讲究也平添了许多“色彩”…个人的营销炒作,国家专业平台的无形影响,评论家的违心吹捧,成功商人的附庸风雅以及的贪官雅贿的推波助澜,或多或少左右中国书画的交易状态,一度让中国书画交易疯癫起来。
在此笔者不想过多谈论这些不正常的现象,作为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书画,在当下的艺术市场中如何经营,如何让书画交易回到健康状态,其中的讲究应在何处,以笔者之所见,所想,简析如下:
一是诚信:包括画廊的诚信,收藏家的诚信以及画家的诚信。如果作品是三者联系的纽带桥梁,诚信就是撑起桥梁的桥墩。画廊的诚信大多数表现在画作的保真,这是画廊立足的底线。对收藏家来说,真金白银买来的书画作品,若不是真品,收藏价值就荡然无存。这方面百年老店荣宝斋最有代表性,中国近现代的著名书画家几乎都与荣宝斋合作过,而且许多大家都是源于荣宝斋而譽满画坛的。
其次是对画作艺术价值的客观评价,对画家不要刻意贬低压价,对购画者也不要故意夸大渲染,谋求高价。真正为购画的人提供有益的参考,让画家、画廊与购画者实现相对合理的交易。收藏家的诚信表现在书画交易中信守承诺,不要有以财压艺,投机捡漏的心态,要尊重画家的劳动,与画家真心交朋友,方能收藏到画家正真优秀的作品。画家的诚信体现在创作的真诚,对售出的每一幅作品负责任,代表当下的创作水平,杜绝应酬之作。这不仅是对画廊、购画者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
三是专业眼光。无论是画廊、画家,还是藏家,作为书画市场的一员,除了依靠自身的诚信外,还要具备书画市场营销的专业眼光,画廊与画家,要根据所处不同城市,面临不同的经济形式,规划创作作品,如不同形式、不一样的规格等,让作品包含价值呈现高、中、低档,以适应不一样的花钱的那群人。作为藏家更要专业辩识的审美能力,看准画家的潜力,知道作品的艺术价值所在,对画家的代表作,精品,果断出手,方能收藏到有价值的东西!当年老舍先生命题请齐白石先生作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才诞生了白石老人的《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幅经典名作。
四是精品意识即工匠精神。这方面主要是针对书画家而言。由于书画是特殊的商品,是技与道相结合的产物,是满足于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这就需要书画家要有精品意识与工匠精神,作者觉得这是一个书画家的底线,古今中外,成功的艺术家无一例外,没有精品意识,艺术上就不会进步,没有工匠精神,就创作不出优秀的作品。你的画作自然也就不可能有好的销路。
在这里我要说对我艺术影响最大的潘天寿先生,在2019嘉德秋拍,潘先生作品《初晴》:2.0585亿元成交 。潘先生作品过亿已不止一幅,之所以先生作品屡创佳绩,主要是因为潘先生创作的精品意识,无论小品还是巨制,都力求完美,正是潘天寿先生对创作的严谨理念,从潘先生存世的作品里特别难找到敷衍应酬之作。
五要与时俱进:无论内容与形式,跟着社会的发展,世界文化的相互交流,居住环境及审美趋向的变化,在新时代的环境下,市场需求与销售经营渠道也时时发生着变化,作为画家一定要与时俱进,继承与创新并重,正如石涛所言“笔墨当随时代”。尤其进入网络时代,无疑对画家的传播推广及营销渠道都大大拓宽,让书画交易有了更多的可能,只要画家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创作出符合时代审美的优秀作品,书画交易繁荣指日可待!
文化学者,书画篆刻家、诗人,艺术评论专栏作家。主张:万物同贵,万事同怀。